女士穿着的衣物统称为女装。服饰的变迁是一部历史,是一个时代发展的缩影。它是这个时代进步、文明、兴旺发达、繁荣昌盛的象征。它在记录历史变革的同时,也映衬着一种民族的文化,传承着当地的历史文化风俗,女装更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。女装品牌与款式的多元化推动了时装的发展。
贵妇的便装却时兴瘦,细、长,与以前各个时期不太相同,衣着的配色也打破了唐代以红紫、
明代女装
明代女装
绿、青为主的惯例,多采用各种间色粉紫、黑紫、葱白、银灰、沉香色等。色调淡雅、文静,合理地运用了比较高级的中性灰色调,衣饰花纹也由比较规则的唐代图案改成了写生的折枝在纹,显得更加生动、活泼、自然。
一般平民女子,尤其是劳动妇女或婢仆等,仍然穿窄袖衫襦。只是比晚唐、五代时的更瘦更长,颜色以白色为主,其它也有浅绛、浅青等。裙裤也比较瘦短,颜色以青、白色为普遍。
总的看来,宋代妇女的装束,除了北宋时曾一度流行的大袖衫襦,肥阔的裙裤外,窄、瘦、长、奇是这一时期妇女服装的主要特征。
衫是一种普通的衣式,宋代妇女的衫多半用刺绣为装饰。大多是圆领、交领、直领、对襟,腰身清秀条苗,下摆多,有较长的开气,衣料一般是用罗、纱、绫、缣等轻软的料子。
襦与袄是相似的衣式,襦的造型短小,一般到腰部,对襟,侧缝下摆处开气,袖端细长,衣身也比较窄。襦有单襦,复襦,单襦与衫相近,复襦与袄相近。通常贵族妇女的服色以紫红、黄色为主,用绣罗并加上刺绣。平常的妇女多以青、白、褐色为多,上了年纪的妇女也喜欢穿紫红色的襦。
而袄大多是有里子或夹衬棉紧的一种冬衣,对襟,侧缝下摆开气,又叫“旋袄”,可以代替袍。宋代对袍的穿用是有限制的,除命妇可以穿外,其余大多数的民间女子是不准穿的。后规定命妇的袍色,三品以上是紫色,绣着仙鹤和芝草,三品以下律用黄色,并不绣花样。可以随各人的喜好来选择。
窄袖衣是宋代女子中普遍流行的一种便服。式样是对襟、交领、窄袖、衣长至膝。特点是非常瘦窄,甚至贴身。由于这种服装式明代的女装已与前代不同,但在明初还能看到舍人和元代的影响。左衽、窄袖长袍仍可见到。一般女子时兴窄袖的衫襦、背子、长裙等。明代妇女的裙式变化比较多,是一种流行的服饰。明代贵族妇女的服色规定用真红,鸦青和黄色,而一般女子只能用紫绿,桃红和浅色。
背子是明代贵族妇女的礼服之一,又称“披风”,与前代的背子、背心相似。一般在秋冬季节穿,一般妇女也把背子做为礼物穿,式样是大袖宽身。乐妓能穿黑色的
比甲本来是元代的服式,但在北方尤其受妇女们喜欢,作为日常的服装,领式对襟,盘领或交领,无袖或短袖,长至臂部或至膝部,有些更长,离地不到一尺,自从元代有了纽扣之后,比甲上也有用纽扣的,这样穿起来更方便、快捷的老妇人怕冷穿棉比甲外,比甲一般都不穿了。
长袄、长领子上用金属扣子系紧,窄袖,领袖和下摆都有缘边,与明代前的袄不同的是,一般长到膝下,所以叫“长袄”;服色多用紫色、绿色;衣料一般罗、缎,袄上的花纹与大袖衫相似,一般都是刺绣。
明代由于妇女盛行裹足,又追求“行不露足”,所以贵族妇女都穿长裙来掩饰金莲小脚,裙上绣着缠折枝花纹,或在裙幅下边一、二寸的位置,绣上花边,作为压脚,初裙幅用六幅,也是遵循的古仪礼,所谓“裙拖六幅湘江水”到了明代末年,裙幅变成了八幅,腰间的细褶也很多,走起路来好像粼粼的水汶一样。
明代妇女还有一种内衣,叫“腰子”。是围在妇女胸前,露出肩臂和乳胸上部的一种衣服,它与肚兜不同,是用宽幅的纱绫,横缠在胸前有的还有纽扣,加刺绣。清代妇女服饰中为显著的是纽扣的作用。纽扣原来主要在礼服上使用,清代纽扣成为各种衣服上不可缺少的衣饰。纽扣初只装饰在领子上,使自古以来的交领,盘领、直领等领一改而成了高领。原来脖子总露在外面,有了纽扣就可以不露了。[1]
清代
汉族妇女一般穿窄袖袄、衫、坎肩、裙、裤等。
旗袍,是满族妇女中很流行的一种长袍,后来也成为汉族妇女主要的服饰之一。清代满人穿的旗袍与后来称为旗袍的服装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的,但后来的旗袍是在满人这种长袍基础上发展而来的。旗袍,初极为宽大,腰身为筒式,后来渐渐变小。圆领、右衽、高领或低领,清末时高领能高达二寸半左右。旗袍有单、夹、棉、皮之分,都按季节的变化来区分。袍色一般浅淡居多。满族妇女穿旗袍时,大多喜欢在旗袍外面罩上一件坎肩。
清代的汉族妇女服饰大多沿袭明代;一般是上着袄、衫、下着裙,后来不穿裙,改穿裤。
袄衫多是圆领,右衽,大襟,对襟,琵琶襟,大袖,且锦绣镶边。袄的质料多用棉、缎、衫多用纱、罗、绸等,也有舍织蜡染的花布。颜色以天青、湖蓝、粉、白、红等为多。冬天也用貂、狐之类的皮毛的。镶边也是极为复杂、精美、当时有“十八镶”的说法。
一般好的裙,式样较多。如苏州妇女的“白褶裙”,整幅裙多达上百个裙前面有类似蔽膝,左右打褶的“马面裙”,又叫“月华裙”,因为裙的每个褶中,五色俱全,好似皎洁的月亮晕耀光华而得名;又有“弹墨裙”,是用墨弹在裙口子上,雅素而别具格风,象一幅水墨画,渲染出千姿百态的变化;此外还有“凤尾裙”、“鱼鳞百褶裙”,“洋印裙”、“金泥簇蝶裙”、“绣凤凰裙”、“满花裙”、“一块玉裙”、“鬼子栏杆裙”、“饰件镶滚裙”、“叮铛裙”等等,这些裙各具特色,又仅突出了妇女修长的身段,又显示了华丽而丰富的装饰美。
清代未成年女子都穿裤。裤式为高腰、合裆、裤长至脚,造型不象男子的裤那么肥阔。穿的时候用一条长带系腰,余下的部分作为装饰。女子的裤比男子的色彩鲜艳,花纹丰富,可以按自己的喜欢选用。另外女子的裤口还有一个共同点,即在裤脚上饰有各种镶边。光绪时,裤口要做好几层镶边,道宽,二、三道就窄了。到了宣统的时候。裤管又要细窄,镶边也比以前减少了。
唐代
女子服装,大多是上穿窄袖,下穿长裙,腰系卡带,肩披长巾。窄袖长到手腕。上衣短少仅仅到腰部,在唐
朝的壁画中,女子穿的就是窄袖衫襦。身长披帛、长裙。这种上衣极短而下裙拖长的服饰、更能显示出比例上的节奏感而表现出体态美,可见唐代妇女的绰绰风姿。
唐代,还流行一种袒胸大袖衫孺。为贵族妇女在庭院中散步、赏花、捉蝶、戏犬时常穿的服装。为袒露胸上部,大袖、对襟、长裙、肩披帔帛,饰有织文和绣文。裙腰高至乳部之上,以大带系结,大胆地夸张了女子的腿部,又似朝鲜族妇女穿的裙,上短下长。面料多为纱罗制品。所谓“绮罗纤缕见肌肤”,这又是唐代妇女服饰的一大特点。仅以轻纱蔽体,这种装束与当时思想开放有密切关系。
宋代妇女也穿纱,罗衫襦,但从穿着的方式,衣料透明的程度上都无法以唐代比,隋唐时期女子的裙,腰高至部,半担化,露部裙长可拖地,并且造型瘦俏。从隋唐壁画中可以看到隋唐女子穿衫,长裙亭亭玉立和秀美形象。裙的色彩从绯、紫、黄、青等为流行。当是唐弦宗的杨贵妃穿一种黄裙,这种裙子用郁金香草染成,色泽如花,特别鲜艳,不怕日晒,而且可以发出芬芳的清香。这种黄裙逐渐在宫缤妃、仁官之家的太子家中流行,唐朝诗人李商隐的诗句:“折腰多舞郁金裙”。就说明了这一点。宋代妇女服饰比较复杂。这也是从古至今服装发展的共性。当时许多服饰别出心裁,花样百出,呈现百家争鸣的盛况,后来政府不得不下令规定:妇女的服色都服从丈夫的服色,平常人家的妇女不准穿绫缣织的五色花衣。但当时人也没怎么遵守这个规定,时装兴盛的风气有增无减。当时还有偏好“奇服异装”到了采用外国服式的,后来皇帝诏令凡有穿契丹族服饰的人,都定为杀头之罪,可是当时时装的盛况空前。